【海韵大讲堂】第二百三十九期:大洋-陆架海相互作用的波动过程

发布时间:2023-11-28浏览次数:10

报告人:吴辉,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报告时间:2023年12月1日(星期五)9:00

报告地点:西康路1号bt体育台507会议室

主持人:冯涛,副教授/副院长


报告人简介:

吴辉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河口动力学、近海动力学及海洋数值模拟技术发展,在河口和陆架海动力过程开展了多年工作,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发表SCI论文70余篇。






报告简介:

在行星β效应作用下,罗斯贝波、中尺度涡等大洋内区动力信号西向传播至陆架边缘。经典地球流体力学理论认为,陆架海域地形坡度形成位涡屏障,使这些波动信号难以传入近岸水域。然而大量事实表明,大洋信号可以突破陆架位涡屏障,导致陆架海域的海面变化、环流和跨陆架交换等过程,对近海动力和环境产生显著影响。例如在东海海域,终年北向的内陆架台湾暖流受西太平洋边界流区的总体海面坡度所驱动;而北美中大西洋湾近岸海平面随~200km外中尺度涡旋撞击陆架坡折而显著波动。针对这些现象,报告人突破传统陆架波动和环流理论中f-平面和半地转近似等局限,提出“β-平面捕获地形波”和“陆架外波动信号入射-反射”等新动力学理论,阐释了大洋信号突破陆架位涡屏障、影响近岸海洋动力的机理。系列成果可为预测全球变化的区域海洋响应等提供新思路。

图1:“β-平面捕获地形波”驱动陆架环流的机制示意图(左),和在该机制作用下海面高度信号从对马海峡和黑潮主轴传播到东海陆架并驱动台湾暖流的示意图(右)。

 图2:根据“陆架外波动信号入射-反射”理论计算的大洋内区压强扰动信号在理想缓坡陆架上的传播特征,以及由此导致的跨陆架运动方向。


参考文献:

Wu, H., 2021, Beta-plane arrested topographic wave as a linkage of open ocean forcing and mean shelf circulation, J. Phys. Oceanogr., 51,3,879-893

Wu, H., 2023, Incidence and reflection of offshore sub-inertial and barotropic pressure signals in wide shelf seas, J. Phys. Oceanogr., doi:10.1175/JPO-D-22-0234.1